BUD專項基金自貿協定計劃

BUD基金資助範疇

  • 新設業務單位總開支的20%
  • 額外增聘員工開支的50%
  • 購買機器、設備及模具總開支的70%
  • 廣告推廣總開支的50%
  • 商貿平台/網頁優化網頁的開支上限為港幣10萬
  • 展覽會宣傳活動相關差旅費不可多於項目總開支的20%

BUD基金背景自貿協定計劃

「BUD專項基金」最新優化措施

2025年9月香港BUD自貿協定計劃全解析:申請指南、政策要求與補貼細則

一、計劃概述:政策背景與核心目標

「發展品牌、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專項基金」(簡稱BUD專項基金)自2012年設立以來,一直是香港特區政府支援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政策工具。2025年,面對全球經濟格局調整與產業升級需求,特區政府於3月14日宣布對基金實施重大優化,並於9月全面落地執行新規。此次調整緊扣「市場多元化、產業高端化、資源集約化」三大目標,通過精準資金投放與嚴格監管機制,推動香港中小企業深度對接自由貿易協定(FTA)經濟體,加速數位化與綠色化轉型,實現「從生存紓困到競爭力構建」的戰略轉變。

2025年新政將年度預算增至15億港元,累計資助上限維持700萬港元/企業的同時,優化資金配比與撥款節奏,並新增「Easy BUD」等快速審核通道,旨在提升資金使用效能的同時,降低企業申請門檻。截至2025年9月,該計劃已覆蓋內地及40個自由貿易協定/投資協定經濟體,成為香港中小企業「走出去」的重要支撐。自基金推出以來,特區政府已累計注資超60億港元,資助超9600個項目,覆蓋製造業、零售、科技等多個領域。

二、合乎資格國家/經濟體:覆蓋範圍與戰略佈局

2025年9月BUD計劃將資助範圍明確界定為「香港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投資協定的經濟體」,合計40個,涵蓋亞洲、歐洲、美洲、大洋洲等主要市場,具體可分為五大板塊。這一名單會根據香港特區政府與其他國家/地區的協定簽署進度動態調整,企業申請前可通過香港工業貿易署官網查詢最新名單。

(一)內地及東亞經濟體

  • 中國內地(含大灣區九市兩區):作為香港企業最核心的拓展市場,BUD計劃對內地業務的資助覆蓋品牌推廣、分支機構設立、跨境電商運營等全鏈條環節。
  • 東亞三國:日本(重點支援電子製造、食品加工等行業合作)、韓國(側重科技研發與數位服務對接)、蒙古(聚焦農畜產品貿易與基礎設施合作)。

(二)東南亞經濟體(東盟十國)

包括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尼、菲律賓、越南、柬埔寨、寮國、緬甸、汶萊。這一區域因與香港地理相近、產業互補性強,成為2025年新政重點傾斜方向,特別支援電子商務、紡織服裝、機械製造等行業參與區域供應鏈整合。

(三)歐洲經濟體

涵蓋歐盟27國(德國、法國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)、英國、瑞士、挪威、冰島、奧地利、丹麥、芬蘭、荷蘭、瑞典、土耳其等。針對歐洲市場,計劃優先資助符合歐盟CE認證、ESG標準的項目,如綠色包裝研發、碳中和技術升級等。

(四)美洲經濟體

包括加拿大、智利、秘魯、哥斯達黎加、墨西哥等。資助重點集中在農產品加工、清潔能源設備、跨境金融科技等領域,支援企業對接北美與拉美自由貿易網路。

(五)大洋洲及其他經濟體

包含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格魯吉亞、巴林、科威特、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。側重支援水產品貿易、乳製品加工、旅遊服務業等行業的市場拓展與品牌建設。

特別說明:澳門作為與香港聯繫緊密的經濟體,雖未列入傳統自贸協定清單,但因特殊經濟合作關係,其相關業務拓展也被納入BUD計劃資助範圍,支援港澳企業聯合開發市場、共建品牌等項目。

三、2025年9月核心政策調整:資金配比與撥款機制

2025年新政的核心變革體現在資金支持機制上,通過「降低資助比例、收緊撥款節奏、強化企業責任」實現資源精准投放,其中首期撥款比例從核准資助額的75%調整至20%是最顯著的變化。這一調整旨在推動企業從「依賴補貼」轉向「自主規劃」,同時確保有限的公共資金覆蓋更多高質量項目。

(一)政府補貼金額比例:1:3配比機制詳解

新政將政府與企業的資金配比從原來的1:1調整為1:3,即政府資助額占項目總核准開支的25%,企業需自行承擔75%的成本。不同類型項目因性質差異,具體資助比例可在25%的基礎上浮動,以下為各類項目資助比例細則:

<
項目類型 <政府資助比例 <企業自籌比例 <備註
機器設備採購/租賃 25%(最高可達70%) 75%(最低30%) 限項目所需專用設備,需提供3家以上供應商報價單
廣告推廣與KOL營銷 25%(最高可達50%) 75%(最低50%) 包含代言人費用、肖像授權等,需提供廣告合約
增聘人員薪資 25%(最高可達50%) 75%(最低50%) 僅支援直接服務項目的新聘員工,最長資助6個月
展會及推廣活動 25%(最高可達20%) 75%(最低80%) 含攤位費、交通及住宿,單次展會資助不超總開支20%
產品樣本製作 25%(最高可達30%) 75%(最低70%) 限示範或開發階段樣品,需提供製作費用報價
新業務單位開支 25%(最高可達20%) 75%(最低80%) 含商業登記、租賃等,最長資助3個月
計算示例:某電子製造企業申請購置智能生產設備,項目總核准開支為80萬港元(單項目上限),因設備類項目資助比例可達70%,政府資助額為56萬港元,企業需自籌24萬港元;若為展會參與項目,同樣80萬港元總開支,政府資助額最高16萬港元,企業需自籌64萬港元。

(二)撥款節奏:20%首期+80%尾款的階段性發放

首期撥款比例從75%驟降至20%,是2025年新政對企業資金流管理提出的最大挑戰,具體撥款流程如下:

  1. 首期撥款(20%):企業與工業貿易署簽署資助協議後1個月內到賬,用於項目啟動資金,如場地預付、設備訂金等;
  2. 尾款撥款(80%):項目完成後通過政府驗收,提交完整支出憑證與成果報告後發放,驗收週期通常為1-2個月。
撥款示例:某企業申請數位化轉型項目,核准政府資助額為20萬港元,首期可獲4萬港元啟動資金,用於支付系統開發訂金;項目完成並驗收通過後再獲16萬港元尾款,用於結清剩餘開支。

特別提醒:「Easy BUD」通道的小額項目不設首期撥款,需企業墊付後憑憑證申請資助,而一般申請與「電商易」項目可享受20%首期撥款。

(三)資助額度限制:單項目與累計額度雙管控

  1. 單項目上限:一般項目與「電商易」項目單個核准資助額上限從100萬港元降至80萬港元,且限制企業任何時間所获批的政府核准撥款總數不超80萬港元;「Easy BUD」項目單個資助上限為10萬港元。
  2. 累計額度上限:單一企業累計可獲資助額度維持700萬港元不變,最多可支援70個項目(按單項目10萬港元計算)。
  3. 申請頻次限制:企業每3個月僅可提交1個一般項目申請+1個電商項目申請;「Easy BUD」項目每次提交需與上一宗申請間隔最少6個月,避免資金集中於少數企業。

(四)Easy BUD通道:小額項目快速資助機制

為支援小微企業啟動輕資產項目,新政推出「Easy BUD」通道,針對廣告投放、小型展覽等小額項目,具體規則如下:

  • 單項目資助上限:10萬港元(政府資助2.5萬港元,企業自籌7.5萬港元);
  • 審核週期:最快30個工作日完成審核,較一般通道縮短50%;
  • 撥款方式:不設首期撥款,項目完成後憑發票等憑證申請全額資助;
  • 驗收要求:材料簡化,僅需提供發票與項目執行照片(如展會現場照片、廣告投放截圖)。

四、申請資格:企業准入的「硬門檻」與認定標準

2025年9月BUD計劃對申請企業的資格審查更趨嚴格,強調「實質運營」與「股權關聯」的雙重認證,具體要求分為基礎資質、股權架構、經營實力三大類。

(一)基礎資質要求

  • 企業性質:在香港註冊成立的非上市企業,且不屬於金融機構、國有企業等排除類別;若為上市公司子公司,需確保子公司為非上市且獨立運營。
  • 成立時間:成立滿1年以上(若成立未滿1年但具備穩定業務合同與營收,可提供額外證明申請豁免)。
  • 本地運營:在香港擁有固定辦公場所(需提供有效期≥6個月的租約及近3個月水電費單據)。
  • 人力配置:至少有2名香港本地雇員,且連續繳納強積金滿3個月(需提供強積金繳納記錄與勞動合同)。

(二)股權關聯要求(滿足任一即可)

新政強化了香港企業與目標市場業務主體的股權關聯認定,杜絕「空殼公司申請」,具體認可三類架構:

  • 香港公司直接控股目標市場企業≥50%(需提供股權轉讓協議、公司章程等公證文件);
  • 同一自然人股東持有香港公司≥30%股權,且持有目標市場企業≥51%股權(需提供股東身份證明與股權比例證明);
  • 香港公司與目標市場企業由同一批股東100%持股(需提供股東名冊與權益說明)。
特別提醒:VIE架構不在認可範圍內,此類企業申請將直接被駁回;若資助項目由內地上市公司執行及受益,因上市公司籌資能力較強,申請亦不予批准。

(三)經營實力要求

  • 營收標準:香港業務上年度營收≥100萬港元,若涉及內地業務,內地關聯企業營收≥300萬港元(需提供由香港持牌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);
  • 財務狀況:淨利率建議≥3%,且無嚴重欠稅、破產等不良記錄(需提供稅務清繳證明);
  • 業務關聯:擬申請項目需與企業主營業務高度相關,且目標市場已存在初步業務佈局(如合作意向書、客戶名單等)。

五、補貼範圍:資助項目類型與排除清單

2025年新政對補貼範圍進行了「增減並舉」的調整,重點傾斜數位化轉型、綠色經濟、市場拓展三大領域,同時明確剔除低價值與重複性項目。

(一)核心資助項目類型

1. 數位化轉型類(優先審核領域)

此類項目審核通過率較普通項目高30%,且單項目資助上限可達50萬港元,具體包括:

  • 數位化系統建設:跨境電商獨立站搭建、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開發、AI客服部署、大數據分析平台購置;
  • 數位營銷工具:元宇宙營銷平台搭建、TikTok/YouTube等跨境直播矩陣建設、SEM搜索引擎廣告優化系統;
  • 智慧生產升級:自動化生產線改造、智能質檢設備購置、工業互聯網平台接入。

2. 綠色經濟類(可疊加額外補貼)

此類項目可與香港碳中和補貼政策疊加,累計資助比例最高可達60%,具體包括:

  • 節能減排改造:環保設備購置(如節能馬達、太陽能板)、生產工藝綠色升級(如中水回用系統);
  • 綠色認證與研發: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費用、碳中和認證諮詢費、環保包裝材料研發;
  • ESG體系建設:ESG報告編制、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開發、碳足跡追蹤工具購置。

3. 市場拓展類(覆蓋全鏈條環節)

  • 品牌建設:海外商標註冊(累計資助額上限60萬港元)、國際認證(如FDA、CE)、品牌設計與推廣影片拍攝;
  • 展會與推廣:參加目標市場展覽會的攤位費、搭建費、工作人員交通及住宿費(單次展會資助比例不超20%);
  • 渠道建設:海外經銷商招募、跨境電商平台入駐費、海外門店開業前期準備(如市場調研、租約預付)。

4. 組織與人力升級類

  • 新業務單位設立:目標市場分支機構的商業登記費、營運執照申請費、初期場地租賃費(最長資助3個月);
  • 人員增聘與培訓:支援項目執行的新聘員工薪資(最高資助6個月,占項目預算比例不超40%)、跨境業務培訓費(如語言培訓、法律法規培訓);
  • 外聘服務費:項目所需的專業諮詢費、審計費等,可全額資助,每次最多1萬港元,計入企業資助上限。

5. 設備與技術類

  • 機器設備採購/租賃:項目所需的專用或特定功能設備,如生產設備、檢測儀器等,資助比例最高達70%;
  • 產品樣本製作:項目示範或開發階段的樣品製作開支,資助比例最高達30%;
  • 電子商務工具:App及公司網頁開發優化、小程序製作、電子商務平台管理費等。

(二)明確排除的項目清單

新政通過「負面清單」嚴格界定資助邊界,以下項目一律不予資助:

  • 日常運營開支:常規水電費、辦公用品採購、基礎辦公設備(如電腦、打印機);
  • 重複性項目:同一類型的廣告投放或展會參與(二次申請需間隔12個月以上);
  • 資本性開支:土地購置、建築物建設、股東分紅、貸款利息償還;
  • 非業務相關開支:員工福利(如旅遊、餐補)、行政人員薪資、與項目無關的培訓費;
  • 不合規項目:未取得相關許可的業務拓展、違反目標市場法律法規的活動。

六、申請全流程指南:從材料準備到資金到賬(2025年9月最新版)

BUD計劃申請分為材料籌備、線上申報、政府審核、撥款執行、驗收結算五大階段,全程需6-12個月,企業需精準把控每個環節的時間節點與材料要求。

(一)階段一:材料籌備(2-4周)

材料完整性直接決定審核進度,2025年新政強調「量化數據」與「邏輯閉環」,核心文件分為基礎文件、財務證明、項目規劃三大類。

1. 基礎文件清單(需原件掃描件)

  • 企業主體證明:商業登記證(BR)、公司註冊證書、最新周年申報表(NAR1);
  • 股權關聯證明:目標市場企業營業執照、股權架構圖、持股比例公證文件、股東身份證明(護照/身份證);
  • 本地運營證明:辦公場所租約、近3個月水電費單據、2名雇員的強積金繳納記錄與勞動合同;
  • 資格豁免文件(如適用):成立未滿1年企業需提供業務合同、客戶訂單、銷售發票等實質運營證明。

2. 財務證明文件(需審計認證)

  • 近1-2年審計報告:需由香港持牌會計師出具,包含審計意見段、財務報表、事務所蓋章及CPA簽名;
  • 營收證明:香港業務與目標市場關聯企業的銷售明細、銀行流水(需體現與客戶的資金往來);
  • 項目預算表:需明確列明政府資助與企業自籌資金的具體用途,附費用報價單(如設備採購報價、展會參展費用單)。

3. 項目規劃文件(核心審核依據)

項目計劃書是申請成敗的關鍵,需包含以下模塊,並確保目標可量化、步驟可執行:

  • 項目背景與目標:說明項目與企業發展戰略的關聯性,設定具體量化指標(如「通過獨立站實現東南亞銷量提升30%」「生產效率提高25%」);
  • 實施方案:分階段列明執行步驟、時間節點(如Q1完成市場調研、Q2啟動系統開發)、負責人員及合作機構;
  • 預期效益:包含經濟效益(銷售額增長、成本下降)與非經濟效益(品牌知名度提升、技術能力增強);
  • 風險管理:分析潛在風險(如市場競爭、政策變動)並提出應對措施(如備用供應商、政策跟蹤機制)。

(二)階段二:線上申報(1個月內)

2025年9月申請需通過香港生產力促進局BUD專區線上提交,具體流程如下:

  1. 賬號註冊:使用企業商業登記證號碼在官網註冊賬號,綁定企業聯絡人與財務負責人;
  2. 通道選擇:根據項目類型選擇對應通道:
    • Easy BUD通道:單項目預算≤10萬港元,如小型廣告投放、本地展會參與;
    • 電商易通道:跨境電商相關項目,如獨立站搭建、直播營銷,審核通過率更高;
    • 一般通道:其他項目,如綠色生產升級、海外分支機構設立;
  3. 材料上傳:按系統提示分類上傳PDF格式文件,每個文件需命名規範(如「2024年審計報告-XX公司」);
  4. 表單填寫:如實填寫企業基本信息、項目詳情、預算分配等內容,系統將自動校驗數據邏輯(如資助比例是否符合1:3要求);
  5. 提交確認:核對無誤後提交,系統生成申請編號,可用於後續進度查詢。
注意事項:材料不全時,系統將發送補件通知,企業需在14個工作日內補正,否則視為自動放棄申請;網上申請表已涵蓋業務發展計劃內容,按框架填妥即可,無需額外提交獨立計劃書。

(三)階段三:政府審核(3-6個月)

2025年新政新增「風險評估」環節,審核流程更為嚴謹,具體分四步:

  1. 初步審核(1個月):核查材料完整性與形式合规性,如審計報告是否蓋章、股權證明是否公證;
  2. 風險評估(1-2個月):分析項目可行性與政策契合度,重點審查項目計劃書的量化指標與預算合理性,可能要求企業提交競品分析、銷售渠道規劃等補充材料;
  3. 專家評審(1個月):由產業、財務、法律等領域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,對項目質量進行綜合評分,評分≥60分方可通過;
  4. 審核結果通知:通過或拒絕的結果將以電郵形式發送,拒絕申請會附具體原因(如資格不符、預算不合理)。

審核進度查詢:企業可通過申請編號登錄官網查詢審核階段,若進入「專家評審」環節,可聯繫項目經理瞭解評審意見。Easy BUD通道審核週期最快30個工作日,傳統項目約需60個工作日。

(四)階段四:撥款執行(項目週期內)

  1. 協議簽署:審核通過後,企業需在15個工作日內與工業貿易署簽署《資助協議》,明確項目執行要求、撥款條件與驗收標準;
  2. 首期撥款到賬:簽署協議後1個月內,政府將20%首期資助款撥付至企業指定的香港銀行賬戶,企業需在到賬後30日內啟動項目;
  3. 項目執行與監管
    • 進度報告:按季度提交《項目執行報告》,包含階段性成果、資金使用明細、下一步計劃;
    • 延期申請:若需延期,需提前6個月提交申請,延期最長不超6個月;Easy BUD項目執行週期為12個月,傳統項目為24個月。

(五)階段五:驗收結算(項目完成後1-2個月)

項目完成後需通過政府驗收方可獲得尾款,具體流程如下:

  1. 提交驗收材料:包含《項目終結報告》(含成果對比數據)、完整支出憑證(發票、銀行付款憑證)、項目執行證據(活動照片、系統截圖、客戶反饋)、審計報告;
  2. 驗收審核:政府將核查項目成果是否達到計劃書設定的KPI,資金使用是否符合預算;能否獲得撥款取決於項目措施執行情況,與企業業績結果無關;
  3. 尾款撥付:驗收通過後1個月內,撥付剩餘80%資助款;項目未執行或部分執行的措施,相關預算將按比例扣減;
  4. 效益追蹤:驗收後6個月,企業需提交《項目效益跟蹤報告》,證明項目對業務發展的實際推動作用。
驗收不通過處理:若未達到驗收標準,企業需在30日內整改復審,復審仍不通過的,將被追回首期撥款,且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BUD基金;若因重要措施未執行導致項目整體失效,將無法獲得任何撥款。

七、常見問題與避坑指南

(一)資格認定類問題

Q1:空殼公司能否申請?
A1:不能。新政強化實質運營核查,若企業無固定辦公場所、雇員不足或無真實業務往來,將直接被拒。曾有金融科技公司因僅有註冊地址無實際運營,申請後3個工作日即被駁回。

Q2:成立未滿1年的企業如何申請?
A2:需提供額外證明材料,包括與客戶簽訂的長期合同(期限≥1年)、已到賬的銷售款項銀行流水、行業資質證書等,證明業務穩定性。

Q3:上市公司子公司能否申請?
A3:可以,但需滿足兩個條件:子公司為非上市企業;在香港有實質業務運營。若子公司由內地上市公司控股且項目受益方為上市公司,申請將被拒絕。

(二)項目規劃類問題

Q1:項目計劃書如何提高通過率?
A1:關鍵在於「量化」與「可行」。避免模糊表述,如將「提升品牌知名度」改為「通過海外KOL推廣實現TikTok賬號粉絲量增長5萬」;同時確保預算與目標匹配,曾有企業計劃用26萬港元拍攝500條視頻,因可行性不足被拒。

Q2:哪些項目屬於優先審核類型?
A2:數位化轉型(如獨立站搭建、AI客服)與綠色經濟(如環保包裝研發)項目是新政傾斜方向,審核通過率比普通項目高20%-30%。

Q3:同一項目能否拆分申請?
A3:可以。若項目規模較大,可拆分為多個單項目上限80萬港元以下的子項目,按頻次要求遞交申請,累計獲取資助。

(三)資金使用類問題

Q1:員工薪資資助有哪些限制?
A1:僅支援直接服務項目的新聘員工薪資,資助期限最長6個月,且占項目預算比例不得超過40%。曾有製造企業將55%資金用於薪資,導致申請被取消。

Q2:如何規避資金使用違規風險?
A2:建立專項賬戶管理資助資金,所有支出均保留完整憑證(如足夠數量的報價單、供應商往來文件、交易單、增值稅發票),避免將資金用於日常運營或與項目無關的開支。政府新增「執行中審計」,隨時可能核查憑證。

Q3:首期撥款不足如何解決?
A3:企業需提前規劃資金來源,可通過自有資金墊付、尋求銀行貸款或引入投資者等方式彌補缺口,確保項目順利啟動。

(四)驗收結算類問題

Q1:驗收時需要提供哪些關鍵證據?
A1:需提供「成果可視化」證據,如數位化項目需提供系統運行截圖與業務數據對比(如改造前後生產效率對比);市場拓展項目需提供展會參與證書、客戶合作協議等。

Q2:項目未達到KPI能否通過驗收?
A2:若因客觀因素(如政策變動、市場突發事件)導致未達標,需提供充分證明材料並說明改進措施,仍有機會通過驗收;若因主觀規劃不足導致未達標,將被判定為驗收不通過。

Q3:驗收後資金如何結算?
A3:提交審計報告與支出憑證後,政府將核實開支合理性,按實際執行比例撥付尾款;未執行措施的相關預算將予以扣減。

八、政策組合拳:BUD與其他補貼的疊加使用

2025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支援政策,企業可將BUD基金與其他補貼疊加使用,降低資金壓力。需注意各補貼資助範圍不可重疊,並分別提交符合要求的申請材料。

(1)與大灣區聯動補貼疊加

拓展大灣區市場的項目可申請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,額外獲得15%資助。若項目總開支80萬港元,BUD資助20萬港元,廣東省補貼12萬港元,企業自籌僅48萬港元。

(2)與EMF基金疊加

市場推廣類項目可同步申請「中小企市場推廣基金」(EMF),兩者合計資助上限可達項目總成本的40%。例如,展會參與項目總開支80萬港元,BUD資助16萬港元,EMF資助16萬港元,企業自籌48萬港元。

(3)與碳中和補貼疊加

綠色經濟類項目可疊加香港碳中和補貼政策,累計資助比例最高可達60%。某企業實施太陽能板安裝項目,總開支80萬港元,BUD資助20萬港元,碳中和補貼28萬港元,企業自籌僅32萬港元。

九、成功案例參考:新政下的企業實踐

(一)製造業:綠色升級項目

某香港食品加工企業申請BUD基金資助80萬港元(政府資助20萬港元,自籌60萬港元),用於安裝太陽能板與節能生產線。項目執行後,企業電力成本下降40%,獲得ISO14001認證,並通過疊加碳中和補貼額外獲得12萬港元資助,產品順利進入歐盟市場。首期撥款4萬港元用於支付設備訂金,項目驗收後獲16萬港元尾款,資金周轉壓力通過供應商延期付款協議有效緩解。

(二)電商業:跨境拓展項目

某服裝品牌利用BUD基金資助80萬港元搭建東南亞獨立站,並通過「電商易」通道申請10萬港元用於TikTok直播營銷。首期獲得18萬港元撥款(80萬港元項目的20%為16萬港元,10萬港元項目的20%為2萬港元)啟動項目,3個月內實現銷量破百萬港元,驗收通過後獲得剩餘72萬港元尾款,累計節省企業資金成本30%。同時,該項目疊加科技券獲22.5萬港元補貼,進一步降低自籌壓力。

(三)科技業:數位化轉型項目

某科技公司申請BUD基金資助50萬港元部署AI客服系統,政府資助12.5萬港元,企業自籌37.5萬港元。項目完成後,客戶響應時間從24小時縮短至5分鐘,客戶滿意度提升60%,並通過疊加科技券獲得額外12.5萬港元補貼。首期撥款2.5萬港元用於系統開發預付,尾款10萬港元在驗收後到賬,項目執行週期僅8個月,投資回報率達150%。

(四)服務業:海外市場拓展項目

某香港諮詢公司申請BUD基金資助80萬港元用於拓展英國市場,政府資助20萬港元,企業自籌60萬港元。項目包含參加倫敦行業展會、招募當地經銷商等,首期撥款4萬港元用於展位預訂,項目完成後通過客戶合作協議、展會照片等材料順利驗收,獲得16萬港元尾款。該項目同時申請EMF基金獲16萬港元補貼,企業實際自籌僅44萬港元,6個月內新增英國客戶12家,營收增長45%。

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錯漏,本公司不負任何責任,最終由工業貿易署BUD專項基金官方公布為準




資助範圍

  • 合資格的香港企業可以透過發展品牌、升級轉型及/ 或拓展內銷以發展內地市場的項目申請資助。一些符合相關範疇的例子包括:
  • 公司品牌

    品牌發展策略與計劃制訂、品牌定位及形象設計及市場調研、品牌推廣等

    公司提升

    升級轉型,新產品設計、新技術引進、管理體系提升、生產自動化等

    拓展業務

    拓展營銷,內銷市場研究、內銷策略與計劃制訂、內銷渠道建立、產品/ 服務推廣等